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无名小说网 www.wmtxt.so,最快更新中国人必读的十部国学经典最新章节!

    导读

    《论语》,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,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。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,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。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。

    孔子,名丘,字仲尼,鲁国人。生于公元前551年,卒于公元前479年。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在历史上被尊称为圣人。

    《论语》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,内容非常广泛,涉及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文艺等诸多内容,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。此书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。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,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,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之一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,学者郑玄以《张候论》为依据,参考《齐论语》、《古论语》,作《论语注》,是为现版《论语》。《齐论语》、《古论语》不久亡佚。现存《论语》共20篇,492章,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,记孔门弟子相谈论之语48章。本稿汲取其精华部分予以阐述。

    通览全书,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、规范,感想也随事而起,显得比较散乱。然而从另一方面讲,也显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的魁力,《论语》语言含蓄隽永,故事简洁生动,常常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,也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。同时,《论语》灵活的编撰形式,也从多方位、多视解地体现出了孔了的思想、品行、才识、趣味、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,有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。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上讲,《论语》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。

    在《论语》简短的语言中,体现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内容,对后代政治、思想、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,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《圣经》。了解《论语》,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学习语言,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,都是非常有益的。

    目 录

    前言

    学而第一

    为政第一

    八佾第三

    里仁第四

    公冶长第五

 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 述而第七

    泰伯第八

    子罕第九

    乡党第十

    先进第十一

    颜渊第十二

    子路第十三

    宪问第十四

    卫灵公第十五

    季氏第十六

    阳货第十七

    微子第十八

    子张第十九

    尧曰第二十

    学而第一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学而时习①之,不亦说②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③,不亦君子④乎?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习:复习《诗》、《书》,演习礼、乐。②说(yuè月):同“悦”,高兴。③愠(yùn运):恼怒,怨恨。④君子: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在道德层面上是相对的。“君子”指的是思想品德高尚的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学习诗、书、礼、乐等知识和技艺,又经常 复习它,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?有志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,不也是君子吗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有子①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②,而好犯上者,鲜③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④本,本立而道⑤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⑥之本与⑦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有子:姓有,名若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学生。②孝弟(tì替):孝指子女孝敬父母。弟同“悌”,指弟弟尊重兄长。③鲜(xiǎn显):少。④务:努力地做。⑤道:本意是道路,这里指做人治国之道。⑥仁:仁爱,即“爱人”,是孔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。⑦与(yú于)同“欤”,语气词 ,相当于“啊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有子说:“孝敬父母,尊重兄长的人,很少有喜好犯上的;不喜好犯上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,就领悟了做人治国的道理。孝敬父母,尊重兄长,这是仁爱的根本啊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巧言令色①,鲜②矣仁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巧言令色:巧言,指美好的语言。令色,指惹人喜爱的面色。②鲜(xiǎn显):少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花言巧语,表面上悦色的人,是很少有仁德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①曰:“吾日三省②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?传④不习乎?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曾子:姓曾,名参(shēn身),字子舆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门生。②三省(xǐng醒):三,约数。指多次省察。③信:讲信用。④传:传授,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说:“我每天都要所复省察自已: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实之处呢?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?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道①千乘②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③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道:“同”“导”,引导治理的。②乘(shèng胜):古代兵车的计量单位。一车四马为一乘。车上甲士三人,车下步卒七二十人,后勤人只二十五人,共一百人。③时:指农时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恭敬谨慎而取信于民,要节约财用而施爱于民,征用劳力要不违农时而不误于民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弟子入①则孝,出②则弟,谨而信,泛③爱众④,而亲仁。行⑤有余力,则以学文⑥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入:在家。②出:出门,指与人交往时③泛:同“泛”,广泛。④众:众人。⑤行:实行,践行。⑥文:指《诗》、《书》等文化知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的弟子,在家要孝敬父母,出门要尊敬兄长,为人恭敬而讲信用,与众人相友爱,并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。践行了道德规范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《诗》、《书》等文化知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夏①曰:“贤贤②易③色④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⑤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夏:姓卜,名商,字子夏,春秋时期卫国人,孔子的学生。②贤贤;第一个“贤”是动词。尊重,向……看齐的意思。第二个“贤”是名词,指的是贤人。③易:改变,提高的意思。④色:本义是颜色,这里取本义的引申义,即原先的道德素质。⑤致:献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夏说:“以贤人为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;孝敬父母,能竭尽其力;侍奉君主,能献出自己的生命;同朋友交往,说话能讲信用。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《诗》《书》,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;学则不固①;主②忠信,无③友④不如已者;过则勿惮改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固:固陋不化。②主:有三种解释:一是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主。二是投靠的意思。三是就其本意而言,是主动的意思,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,主动接近的意思。译文取第三种释义。③无:同:“毋”,不要。④友;名词用作动词 结交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不庄重就会失去威严;学习了就不会浅陋顽固;主动接触忠信之人,不要结交不如自己“忠信”的人;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曰:“慎①终②,追③远④,民德归⑤厚⑥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慎:谨慎。②终:人死为终,指父母寿终。③追:追念。④远:祖先。⑤归:趋向或回归某个地方。⑥厚:厚道,仁厚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说:“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,追念祭祀远离人世的祖先,这样民众的德行就会日益仁厚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禽①问于子贡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③也,必闻④其政,求之与,抑⑤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⑥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禽:姓陈,名亢,字子禽,传说是孔子的学生 。②子贡:姓端木 ,名赐,字子贡,卫国人,有辩才,善经商,孔子的得意门生。③邦:指诸候国家。④闻:听闻,参与。⑤抑:文言连词,“还是”的意思。⑥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: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俭朴、谦让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禽问子贡说:“老师到了一个国家,一定听闻参与该国的政事,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,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?”子贡说:“老师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俭朴、谦让,所以得到这种礼遇。老师受到的这种礼遇可以说是求来的,只是他求得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父在,观其①志;父没,观其行,三年②无改于父之道③,可谓孝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其:他的,指儿子的。②三年:三,虚指。多年。③道:这里指道德准则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评判一个人,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,观察他的志向;父亲去世后,观察他的行为,多年不改变父亲指引的正道,这样的人称得上“孝”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有子曰:“礼①之用,和②为贵。先王③之道,斯④为美。小大由之⑤,有所不行。知和而和,不以礼⑥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礼:指礼节、礼仪等道德规范。②和:和谐。③先王:指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等古代的帝王。④斯:此,这个。⑤由之:顺随和谐。⑥节:调节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有子说:“礼的应用,贵在和谐。古代君主的治国政策,好就好在这里。但是事无巨细都迁就和谐,有的地方就行不通。因为只注重和谐而不知道用礼节调节,是行不通的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有子曰:“信①近②于义③,言可复④也。恭近于礼,远⑤耻辱也。因⑥不失⑦其亲,亦可宗⑧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信:诚信,信用。②近:接近,符合。③义:道义,正义,大义。④复:实践,实行。⑤远:远离。⑥因:遵循。⑦失:背离。⑧宗;指因袭,代代相传【译文】有子说:“讲信用有符合于义,信义之言话才能贱行。恭敬要符合于礼,如此才能远离耻辱。遵循义礼就不会背离自已的亲人,这样也就可代代相传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①饱,居②无求安③;敏于事而慎于言;就④有道⑤而正⑥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求:追求,贪图。②居:闲居,生活。③安:安逸,享乐。④就:接近。⑤有道:指有道德的人。⑥正:使动用法,使 ……端正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要贪图吃喝,在生活方面不要贪图享乐;办事勤快,言语谨慎;结交有道德的人并保持自己的行为端正,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曰:“贪而无诌①,富而无骄②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,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③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④往而知来者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诌:巴结,奉承,诌媚。②骄:骄奢。③《诗》云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:见《诗经·卫风·淇奥》篇。切:把骨头做成各种形状;磋:把象牙做成各种形状;琢:雕刻玉石;磨:打磨生光。原诗形容一个表年男子像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般美丽而有文彩。④诸:“之于”的合音。之:代词,代“道理”。于:介司。把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说:“贫穷而不诌媚,富裕而不骄奢,这样的人如何呢?”孔子说:“可以,但是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,富裕而喜好礼节的人。”子贡说:“《诗经》上说:‘要像对待骨角、象牙、玉石,既切之又磋之,既琢之又磨之一样,精益求精’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?”孔子说:“赐呀,现在可以谈论《诗经》了,你已经可以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而领悟后面的内容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不患①人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②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患:忧虑,担心。②知人:有两种解释:一是了解别人。一是被人家知道。译文取后一种释义。知:被动用法,“被……知道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只要德才兼备,出类拨萃,就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,就怕自己德才不备,没有特长不被人家知道为政第二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为政以德①,譬如北辰②,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为政以德:德治。

    ②北辰:北极星。

    ③所:处所,位置。

    ④共:同拱,环绕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推行德治,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那样,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,群星都会环绕在周围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诗三百①,一言以蔽②之,曰:‘思无邪’③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诗三百:诗,指《诗经》,有305篇,三百只是举其整数。

    ②蔽:概括。

    ③思无邪:此为《诗经·鲁颂》上的一句,指“不虚假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《诗经》三百篇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精义,就是‘不虚假’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道①之以政,齐②之以刑,民免③而无耻④,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⑤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道:管理。

    ②齐:规范、约束。

    ③免:避免。

    ④耻:羞耻之心、耻辱感。

    ⑤格:遵守规矩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来理治百姓,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管束他们,老百姓便会只求免于遭受刑罚,失去耻辱感;如果用道德教化百姓,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,百姓就会从内心里守规矩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②,四十而不惑③,五十而知开命④,六十而耳顺⑤,七十而众心所欲,不逾矩⑥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有:同“又”。

    ②立:站得住,引申为自立的意思。

    ③不惑:掌握了知识,不再迷惑。

    ④天命:指不能为人力的左右的事情,命运。

    ⑤耳顺:一般而言,指接受并正确对待批评意见。

    ⑥从心所欲,不逾矩:从,遵从的意思;逾,越过;矩,礼制、规矩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十岁便下决心学习;三十岁就能够自立;四十岁就能够不再迷惑;五十岁知道了天命;六十岁能正确看待批评;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触犯规矩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孟懿子①问孝,子曰:“无违。②”樊迟③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④问孝于我,我对曰‘无违’。樊迟曰:“何谓也。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孟懿子:鲁国的大夫,三家之一,姓仲孙,名何忌,“懿”是谥号。

    ②无违:不违背。

    ③樊迟:姓樊名须,字子迟,孔子的弟子。

    ④孟孙;指孟懿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孟懿子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孝就是不违背礼。”年来樊迟给孔子驾车,孔子告诉他:“孟孙问我什么是孝,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。”樊迟说:“不要违背礼具体指什么呢?”孔子说: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要按礼来敬奉他们;父母去世后,要按礼来埋葬、祭祀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孟武伯①问孝,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孟武伯:孟懿子的儿子,名彘。武是他的谥号。

    ②父母唯其疾之忧:其,代词,指子。疾,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何为孝。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做到使他们只为自己生病而操心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游①问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②,不敬,何以别乎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游:姓言名偃,字子游,吴人,孔子的学生。

    ②养:音 yàng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游问什么是孝?孔子说:“现在所谓的孝,只是赡养父母。然而,即使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。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,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?“【原文】子夏问孝,子曰:“色①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②;有酒食,先生馔③,曾是以为孝乎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色:脸色。

    ②服其劳:服,从事、担负。服其即服侍。

    ③馔:zhuàn音,意为饮食、吃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夏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子女的孝敬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。有事情时替父母去做;有了酒饭,让父母吃,难道这就可以称作孝吗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与回①言,终日不违②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③,亦足以发,回也不愚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回:姓颜名回,字子渊,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门生。

    ②不违:不反对,不提相反的意见。

    ③退而省其私:考察颜回私下与他人讨论学问的言行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整天给颜回讲学,他从来不发表不同意见,像个笨蛋。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,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的,可见颜回并不愚笨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视其所以①,观其所由②,察其所安③,人焉廋④哉?人焉廋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所以:所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②所由:原因。

    ③所安;心理寄托。

    ④廋:sōu音。陷藏、藏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要了解一个人,应看他言行举止,考察他的由来,考察他心里想什么。这样,他还能隐藏吗?这个人如何能隐藏得了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温故①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故:已经学过的知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在温习旧知识时,能有新体会,新发现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不器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器:器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不像器具那样,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功用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君子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。孔子说:“凡事要先做再说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周①而不比②,小人③比而不周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周:与周围人关系和睦。

    ②比:音bì,勾结。

    ③小人:没有道德修养的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与周围人友好相处,却不与人勾结;小人与人勾结却不能与周围和睦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①。思而不学则殆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罔:迷惑。

    ②殆:危险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只死读书。而不思考,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;只冥思空想而不读书,就有可能会误入思维的歧途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攻①乎异端②,斯害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攻:攻击。

    ②异端:不同于你的言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攻击那此意见与你不同的言论,是有害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由①,诲女②知之乎?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由:姓仲名由,字子路,孔子的学生,长期跟随孔子。

    ②女:同汝,你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由,我教给你求知的方法,你明白了吗?知道的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啊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张①学干禄②,曰:“多闻阙③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④;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张:姓颛孙名师,字子张,孔子的学生。

    ②干禄:干,求。禄,即古代官吏的俸禄,这里代指官职。

    ③阙:缺。这里指放置在一旁,保留。

    ④寡尤:寡,少的意思。尤,过错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张向孔子请教谋取官职的方法。孔子说:“要多听,有怀疑的地方先保留不说,其余有把握的,也要谨慎地说出来,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;要多看,不做那些不太有把握的事,其余有把握的,也要谨慎地去做,就能减少后悔。说话少过失,做事少后悔,官职俸禄就自然有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哀公①问曰:“何为则民服?”孔子对曰:“举直错诸枉②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哀公:姓姬名蒋,哀是其谥号,鲁国国君,公元前494~前468年在位。

    ②举直错诸枉:举,选拔的意思。直,正直公平。错,同措,放置。枉,不正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鲁哀公问:“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提拔正直无私的人,不选用邪恶的人,老百姓就会服从统治;反之,老百姓不会服从统治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季康子①问:“使民敬、忠以②劝③,如之何?”子曰:“临④之以庄,则敬;孝慈,则忠;举善而教不能,则劝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季康子:姓季孙名肥,康是他的谥号,鲁哀公在位时,最有权势的权贵。

    ②以;连接词。

    ③劝:勉励。这里是自勉的意思。

    ④临:对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季康子问道:“如何才能使老百姓爱戴我们,忠心而努力干活,?”孔子说:“你用庄重的太度对待老百姓,他们就会敬重你;你对父母孝顺、对子弟慈祥,百姓就会尽忠于你;你选用善良的人,教育能力的人,百姓就会互相勉励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或①谓孔子曰:“子奚②不为政?”子曰:“《书》③云:‘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。’施④于有政,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或:有人。

    ②奚:疑问词,“为什么”。

    ③《书》:指《尚书》。

    ④施:施行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有人问孔子:“你为什么不从政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《尚书》上说,‘孝就是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。’把这孝悌之礼施行于政,也就相当于从事政治了,还要怎样才能算为政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①,小车无軏②,其何以行之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輗:音ní,古代牛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。

    ②軏:音yuè,古代小车辆辕前面横森上的木销子。没有輗和軏。车就不能走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一个人不讲信用,根本不行。就好像大车没有輗、小车没有軏一样。如何行走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张问:“十世①可知也?”子曰:“殷因②于夏礼,所损益③,可知也。周因于殷礼,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,可知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世:古时称30年为一世,也有的人把“世”解释为朝代。

    ②因:因袭,继承。

    ③损益:减少和增加,引申为优化、变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张问孔子:“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知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商朝沿袭了复制,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;周朝又继承商制,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。将来有继承周朝的,即使相隔百世,也可预知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谄也。见义①不为,无勇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义: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是你就应该祭祀的鬼神,你却去拜祭,这就是诌媚。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,却袖手旁观,这就是怯懦。”

    八佾第三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孔子谓季氏①人,八佾舞于庭②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季氏:鲁国正卿季孙氏。这里指季平子,即季孙意如。一说,指桓子。

    ②八佾:“佾”,行,列。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。一佾,是八个人的行列;八佾,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人。按周礼规定,天子的乐舞,才可用八佾。诸候,用六佾;卿、大夫,用四佾;士 用二佾。按季氏的官职,只有用四佾的资格,但他擅自采用了天子乐舞规格的八佾,这是不可饶恕的越轨行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谈到季氏,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居然采用了八佾规格的乐舞,这种事如果都可容忍,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?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①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如礼何:“如……何”是古代常用句式,当中一般插入代词、名词或其它词语,意思是“把(对)……怎么样(怎么办)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一个人不讲仁德,如何对待礼呢?一个人不讲仁德,如何对待乐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林放问礼之本①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②,宁俭;丧,与其易也③,宁戚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林放:姓林,名放,字子上,鲁国人。一说,孔子的弟子。

    ②与其:连词。经常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采用,“与其”用在放弃的一面。后面常用“毋宁”“不如”、“宁”相呼应。

    ③易:本义是把土地整治得平坦。在这里指周到地治办丧礼。

    ④戚:心中悲哀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。孔子说:“你提的问题有重大意义。从礼节仪式来说,与其奢侈,不如节俭;从治办丧事来说,与其举行隆重完备的仪式,不如真正悲哀地悼念死者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,心也射乎①!揖让而升②,下而饮。其争也君子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射:本是射箭。此指射礼——按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。有四种:一、大射(天子,诸候,卿,大夫,选属下善射之士而升进使用。)二、宾射(贵族之间,朝见聘会时用。)三、燕射(贵族平时娱乐之用。)四、乡射(民间习射艺)。

    ②揖:作揖。拱手行礼,表示尊敬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之间没有可争夺的事。如果有,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!就算是射箭相争,也是互相作揖,谦让,然后登堂;比赛结束,走下堂来,又互相敬酒。这就是君子之争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①;殷礼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②。文献不足故也③。足,则吾能征之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杞:古国,现在河南省杞县一带。杞国的君主是夏朝大禹的后代。征:证明,引以为证。

    ②宋:古国,现在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带。宋国的君主是商朝汤的后代。

    ③文:指历史文字资料。献:指贤人。古代,朝廷称德才兼备的贤人为“献臣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夏朝的礼,我能说出来,‘但是,夏的后代’杞国‘现在施行的礼仪’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,殷代的礼,我能说出来,‘但是,殷的后代’宋国‘现在施行的礼仪’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。因为文字资料不足,熟悉夏礼、殷礼的贤人也不多。如果‘文、献’足够的话,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“吾不与祭①,如不祭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与:参与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那里,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。孔子说:“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,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入太庙①,每事问。或曰:“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?入太庙,每事问。”子闻之,曰:“是礼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太庙:古代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庙。开国的君主叫太祖,太祖的庙叫太庙。因为周公(姬臣)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,所以,当时鲁国的太庙,就是周公庙。

    ②孰谓:谁说。鄹:又写为“陬”。春秋时鲁国的邑名,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一带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陬邑做过大夫。“鄹人”指叔梁纥。“鄹人之子”,即指孔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进入太庙协助祭祀,,对每件事都要询问。有人说:“谁说鄹邑人的儿子知道礼呢?进入太庙,第件事都要问一问。”孔子听到,说:“这样的做法,就是礼啊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射不主皮①,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射不主皮:“射”,射箭。周人仪礼制度中有专门为演习礼乐而举行的射箭比赛。称“射礼”。这里的“射”即指此。“皮”,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。古代,箭靶子叫“候”,用布做或用皮做。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礼射不主皮。”射礼比赛,射箭应当以是否“中的”为主, 而不在于用力去射,把皮靶子穿透。这与作战比武的“军射”不同。那是提倡用力射的,有“射甲彻长札(穿透甲革七层)”之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在举行射礼比赛时,射箭的重点不在于射穿那皮靶子,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有所不同,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事君尽礼①,人以为诌也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事:侍奉,服务于。

    ②诌:诌媚,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计好,奉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;“完全按照周礼的规定来侍奉,别人却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诌媚君主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定公问①:“君使巨,臣事君,如之何②?”孔子对曰: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定公:鲁国的君主,姓姬,名宋,谥号“定”。襄公之子,昭公之弟,继昭公而立。在位十五年(公元前509-前495年)。鲁定公时,孔子担任过司寇,代理过宰相。鲁定公的哥哥昭公,曾被贵族季氏赶出国外。因此,鲁定公询问孔子,如何正确处理君臣关系,以维持政权。

    ②如之何:如何,怎亲。“之”是虚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鲁定公问:“君主任用臣子,臣子侍奉君主,应当如何呢?”孔子回答:“君主任用臣子应当以礼相待,臣侍奉君主应当以以忠诚相待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《关睢》乐而不淫①,哀而不伤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《关睢》:《诗经》的开篇。因它的首句是“关关睢鸠,在河之洲。”故名。“睢鸠”,是古代所说的一种水鸟。“关关”,是睢鸠的鸣叫声。这是一首爱情诗,古代也用首诗作为对婚礼的祝贺词 。淫:放纵,放荡,过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《关睢》篇,快乐而不放荡;忧愁而不悲伤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哀公问社于宰我①。宰我对曰:“夏后代以松②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。”曰:使民战栗③。子闻之曰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④,既往不咎⑤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社:土地神。这里指的是代表土地神的木头牌位。宰我:姓宰。名予,字子我,鲁国人,孔子早期的弟子。

    ②夏后氏:本是部落名。后世指夏朝的人,就称“夏后氏”。松:古人以为神要凭借某种东西称为“神人”(木制的牌位)。夏代人用松木做土地神的神主。一说,是指栽树以作祭祀。

    ③战栗:因害怕而发抖,战栗。这里,宰我“让我老百姓战栗”的解释有牵强之处,孔子不满。

    ④遂:已经完成,成功。

    ⑤咎:指责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鲁哀公问宰我,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?宰我回答:“夏朝人用松树,商朝用柏树,周朝用栗子树。用栗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战栗。”孔子听闻以后,批评宰我:“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追究了,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,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《韶》①:“尽美矣②,又尽善也③。”谓《武》④: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韶: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,也叫“太韶”。故舞乐中有一种太和之气,可称为“尽善”。

    ②美:指乐舞的艺术形式,音调声音之盛美。

    ③善:指乐舞的思想内容,蕴藉内涵之美。

    ④武:周代用于祭祀的“六舞”之一,是表现周武王战胜殷纣王的一组音乐和舞蹈,也叫“大武”。孔子认为武王伐纣虽顺应天意民心,但毕竟经过征战,故说“未尽善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谈到《韶》这一组舞说:“美极了啊,又好极了。”谈到《武》这一组乐舞说:“美极了啊,还不够好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居上不宽①,为礼不敬②,临丧不哀,吾何以观之哉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上:上位,高位,宽:待人宽厚,宽宏大量。

    ②敬:恭敬,郑重,慎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居上位,待人却不宽厚,举行仪式时不恭敬;对加丧礼时不表示哀悼,这让我如何能看得下去呢?“里仁第四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里仁为美①。择不处仁②,焉得知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里仁为美:里,住处,这里借作动词用,意思是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。②择不处仁:处(chǔ),居住。择,从上文看是指选择住处,但也可解释为选择职业,选择朋友等等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引本章,就是指择业而言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。选择住处不选在有仁者的地方,还算什么明智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②,知者利仁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约:穷困。

    ②安仁:安于仁道。利仁:认为仁有利于已才去行仁,即有利则行,无利则止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,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。仁者是安于仁道,智者则是知道仁有利于已才去行仁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①人,能恶②人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好(hào):喜爱。②恶(wù):憎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只有仁者才能爱人,才能恨人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①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恶:这里有两种解释:一,善恶的恶,与上章恶字不同。二,好恶的恶,与上章恶字同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如果立志于仁,就不会做坏事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①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②必于是,颠沛③必于是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恶(wū)乎:何;怎么。②造次:急速;仓卒。③颠沛:跌倒,形容人事困顿,社会动荡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,但不是按照道的途径而获得的富贵,就不去接受它;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,但不是按照道的方式摆脱贫贱,就不去摆脱它。君子如果丧失了仁德,又怎能成就自身名声呢?君子从没有背离仁德,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,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仁道去做,就是在颠簸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守仁道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①之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。盖有之矣②,我未之见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尚:通上,用作动词,超过的意思。②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:盖,疑词 ,大概的意思。对“有之”二字不两种解释:一,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;二,是指有肯一日用力于仁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。爱好仁德的人,是不能再好的了;厌恶不仁的人,之所以行仁德,是避免不仁的东西加到自已身上。有人能把他一天的力量都用在仁上吗?我没有见力量不够的。大概力量不足的人还是有的,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观过,斯知仁矣: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现还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仁心。而过错是人人力求避免,从一个人的错误最能看出他的内心真情。所以说“观过,斯知仁矣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人们的错误,总是与他的同类相类似。所以,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,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仁与不仁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早晨听说了,即便当天晚上就死去,也可以无憾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士①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士:古时称士农工商为四民,“凡学文武者为士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一个有志于道,而又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耻辱的士子,是不值得与他讨论道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①也,义②之与比③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适(dí)、莫:适,专注;莫,不肯。无适、无莫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。②义:古人解释:义,宜也。凡是适宜的言行,就是符合于义的。③比(bì):有两种解释:一,亲近,相近;二,从,听从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对天下的事,没有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,也没有一定不能这样做的规定,只是按照义去做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怀①德,小人怀土②;君子怀刑③,小人怀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怀:有两种解释,一,思念;二,安于。②土:乡土。③刑:法制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总想着道德,小人总想着乡土;君子总想着法制,小人总想着实惠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放①于利而行,多怨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放:有两种解释,一,放纵:二,依据。②多怨:一般解释为多被别人所怨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;“事事都根据个人利益而行动,会招致很多怨恨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①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②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何有:何难之有,不难的意思。②如礼何:把礼怎么办?意思是说纵然有礼的形式,不以礼让治国,这礼也是无用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?那样还会有什么困难呢?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国,那么礼又该怎么办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①;不患莫已知,求为可知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所以立:指立身的才学,或立于其位的才学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愁没有职位,只愁自己没有能够胜任的才学本领;不愁没有人知道自己,只求自己有值得人们知道的真才实学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参乎,吾道一以贯①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”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②而已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贯:贯穿,贯通,统贯。如以绳穿物。②忠恕:据朱熹注,尽自己的心去待人叫做忠,推已及叫做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参呀,我讲的道理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穿起来的。”曾子说:“是。”孔子出去之后,同学问曾子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曾子说:“先生的道。就是忠恕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喻①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喻:懂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懂得的是义,小人懂得的是利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事父母几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②而不怨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几(jī):轻微,婉转。②劳:忧愁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,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,就很委婉地劝戒。自已表达了意见,父母不听从,还是恭恭敬敬,并不违抗,虽然忧虑,但不怨恨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①,游必有方②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游:指游学、游宦,到外地去求学、做官。②方:一定的地方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父母在世,不出远门,如果不得已要出游,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①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知:这里是常记在心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龄应该时时记在心里。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,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①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逮(dài):及;到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古人从不轻易开口,是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可言语为可耻呀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以约①失之者鲜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约:约束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因为约束自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讷:迟钝。②敏:敏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总是要求自已言谈迟钝,而做事要敏捷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游曰:“事君数①,斯辱矣;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数(shuò):屡次,多次。引申为烦琐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游说:“事奉君主太烦琐,就会遭受屈辱;对待朋友大烦琐,就会被疏远了。”

    公冶长第五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公冶长①“可妻也。虽在缧绁②之中,非其罪也。”以其子③妻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公冶长:孔子弟子。齐国人,姓公冶,名长。②缧绁:音(léi xiè),绳索。古时候用以拘执罪人的工具,这里借指监狱。③子:子女。这里是女儿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谈论公冶长时说:“可以成为女子托付的人。虽然公治长曾经被关进监狱,但罪过并不在于他。”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南容①“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免于刑戮。”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南容:孔子弟子南宫适,鲁人,字子容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评论南容时说:“国家秩序井然有序的时候,他不被废弃而有禄位;国家统治混乱的时候,他也能免于刑罚。”于是便将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他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子贱①“君子哉若人!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贱:孔子弟子,姓宓名不齐,字子贱,鲁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评论子贱时说:“这个人是君子啊!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,那么这个人的好品德是从哪里来的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曰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,器也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:“瑚琏①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瑚琏:音hú lián,古代祭祀时用的盛黍稷的器皿。夏朝称瑚,商朝称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孔子:“我这个人怎么样啊?”孔子说:“你像器皿一样是有用之人。”问:“什么器皿啊?”孔子说:“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琏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或曰:“雍①也仁而不佞②。”子曰:“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③,屡憎于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雍:孔子学生冉雍,字促弓。②佞:有口才。③口给:口才机敏,辩才无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有人说:“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口才。”孔子说:“有口才又有什么用呢?即使是巧舌如簧,经常同人家争辩,最后的结果是招致人家的反感。我虽不知道冉雍的仁德,然而哪里用得上口才呢?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使漆开①仕。对曰:“吾斯之未能信。”子说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漆开:孔子弟子,姓漆,名开。②说:通“悦”,高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让漆开出仕。漆开回答说:“我在这件事上没有自信。”孔子听了十分愉快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道不行,乘桴①浮于海。从我者,其由与?”子路闻之喜。子曰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桴:fú ,林筏。②无所取材:材通裁,裁定,裁夺。无所取材,就是不懂得裁夺事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的学说不能被国君接受,我就要乘着林筏到海上漂流。能跟从我的,大约只有子路吧。”子路听了以后很高兴。孔子说:“子路好勇武,这点在我之上,但是不懂得裁夺事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孟武伯问:“子路仁乎?”子曰:“不知也。”又问。子曰:“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①也,不知其仁也。”“求也何如?”子曰:“求也,千室之邑②,百乘之家③,可使为之宰④也,不知其仁也。”“赤⑤也何如?”子曰:“赤也,束带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赋:这里指兵役。②邑:古代黎民而姓居住之所。③家:卿大夫的封地。④宰:家臣。⑤赤:公西华,孔子弟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孟武伯问孔子:“子路‘仁’吗?”孔子说:“不知道。”孟武伯又问。孔子说:“子路这个人,在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,可以负责兵役征募之事,至于他是不是‘仁’,我就不知道了。”“那冉有怎么样呢?”孔子说:“冉有这个人,在有千户人家的大邑,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封地,可以出任家臣,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‘仁’。“公西华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公西华这个人,身穿朝服,可以与外来使臣往来交涉,但是我不知道他是不是‘仁’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子贡曰:“女与回也,孰愈①?”对曰:“赐也,何敢望②回?回也,闻一以知十;赐也,闻一以知二。”子曰:“弗如也;吾与女,弗如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愈:厉害。这里是才德突出的意思。②望:比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问子贡说:“你和颜回,哪个更强一些?”子贡说:“我怎么能跟颜回相比?颜回能以一推十,而我只能以一知二。”孔子说:“不如啊。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宰予①昼寝。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。于予与③何诛④?”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宰予:名我,孔子弟子。②杇音wū,用以涂墙的工具。这里意思是粉刷。③与:语气词 。④诛:责备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宰予白天睡大觉。孔子说:“朽烂的木头不可以雕琢,粪土垒砌的墙不可以粉刷。宰予这种人,我有什么好指责的呢?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早先对人的态度,是听了他的话,更相信他的行为;而现在我对人的态度,是听了他的话,然后观察他的行为。我的态度是从宰予白天睡觉这件事开始发生改变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未见刚者。”或对曰:“申枨①。”子曰:“枨也欲,焉得刚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申枨:枨音chéng,鲁国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到过刚正不阿的人。”有人回答说:“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啊。”孔子说:“申枨这个人私欲太重,怎么能算是刚正不阿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曰:“我不欲人之加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”子曰:“赐也,非尔所及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加:这里是勉强别人、强人所难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说:“我不愿意别人强我所难,我也不强人所难。”孔子说:“赐啊,这一点不是你所能做到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曰:“夫子之文章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文章:指古代的典籍文献方面的修养。②性与天道:性,人与生俱来的禀性;天道,吉凶祸福的规律。这些都是深微奥妙的道理,所以孔子不去关心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说:“先生在古代典籍文献方面的修养,我们可聆听老人家的教诲;但是先生关于人的禀性、吉凶祸福方面的论述,我们就无法听到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①闻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有:通“又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路听到了夫子的教导,没能够去做,就怕又听到新的教诲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①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孔文子:卫国大夫孔圉。文是他的谥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问孔子:“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‘文’呢?”孔子说:“他聪明好学,不以向身份和学问比他低的人请教为耻辱,因此被谥为‘文’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子产①,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已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产:郑国大夫公孙侨,襄公三十年执政,是当时著名的贤相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评论子产说:“他在四个方面符合君子之道:行事恭敬谨慎,侍奉国君充满虔敬,教养人民对他们有恩惠,使用民力能够把握分寸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张问曰:“令尹子文①三仕②为令尹,无喜色;三已③之,无愠色。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”子曰:“忠矣。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,焉得仁!”

    “崔子④弑齐尹,陈文子⑤有马十乘,弃而违⑥之。至于他邦,则曰,‘犹吾大夫崔子也。’违之;之一邦,则又曰:‘犹吾大夫崔子也。’违之。何如?”子曰:“清矣。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;正得仁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令尹子文:楚国称宰相为令尹。②三仕:仕,出仕,为官。三,这里是虚数,言其多。③已:罢免。④崔子:齐大夫崔杼。他于襄公二十一起杀掉了国君齐庄公。⑤陈文子:齐国大夫须无。⑥违:离开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张问孔子:“楚国的令尹子文曾多次任令尹之职,但是他从未因此流露出喜悦之色;曾多次被罢免,但从未因此显现出愠怒之色。换任的时候必将自己也担当令君时的政务,如实告诉新令尹。这个人怎么样啊?”孔子说:“这个人怀有忠心。”问:“可算作仁吗?”回答说:“不知道。这如何能算作是仁呢?”“崔杼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,陈文子有四十匹马,但他丢下这些马离开了崔杼。到了别的国家,就说:‘和我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啊。’就又离开了。到了一个国家,就又说:‘和我的大夫崔杼一个样啊。’就又离开了。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他是一清明廉洁之人。”问:“他可以算作是仁吗?”孔子说:“不知道。这怎么能算作是仁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季文子①三思②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“再③,斯可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季文子: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。②三思:三,约数。思考多次。③再:第二次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季文子对一个问题经过反复的思量才去做。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:“想两次,也就够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宁武子①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②。其知可及也;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宁武子:卫国大夫,姓宁,名俞。②愚:昏聩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宁武子这个人,国家统治井然有序的时候,他很聪明;国家昏乱动荡的时候,他就装作懵懵懂懂的。他的聪明别人或许能够达到,但是他的懵懂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在陈,曰:“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①,斐然成章②,不知所以裁③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狂简:有远大的志向,但处事迂阔。②斐然成章:文采华美的样子。③裁:裁夺,这里是指导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陈国,说:“回去吧!回去吧!我们那里的年轻人努力进取,但是处事简慢,妄加穿凿以成文章,我不知道该怎么指导他们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①不念旧恶②,怨是用③希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伯夷叔齐:狐竹君的两个儿子,狐竹君死后,他们弟兄两个都不肯继承父亲的王位,双双投奔周文王。武王伐纣,他们劝谏不成,逃到首阳山,发誓不吃周栗,最后饿死。②恶:嫌隙、仇恨。③是用:因此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伯夷、叔齐不对已有的仇怨斤斤计较,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愤自然也就少得多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孰谓微生高①直?或乞酰②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微生高:姓微生,名高,鲁国人。②酰:音xī,醋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谁说微生高这个人行为正直?有人向他讨点醋,(他不拿自家的,)却问邻人那里讨一点给人家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①,左丘明②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足恭:过分的恭敬,即诌媚。②左丘明:鲁国的太史。相传他是《左传》的作者,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刻意雕饰语言,故意摆出和善的脸色,对人过分的恭敬,左丘明以此为耻辱,我也以此为耻辱;隐藏内心的怨恨反而同别人装作友好,左丘明以之为耻,我也以之为耻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颜渊、季路侍①,子曰:“盍各言尔志?”子路曰:“愿车马、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”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②。”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③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侍:站在一旁。②无施劳:施,表白。无施劳就是不表白自己的功劳。③少者怀之:年轻人怀念我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颜回、子路站在孔子身旁。孔子说:“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?”子路说:“我愿意把自已的车马、轻便的衣服与朋友们共享,即使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。”颜回说:“我愿意不炫耀自己的长处,不彰显自己的功劳。”子路说:“我们希望听到您的志向。”孔子说:“使老人们有安定的居处,使朋友们坦诚相待,使年轻人怀念我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已矣乎!吾未见能见其过,而内自讼①者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讼:责备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算了吧。我还没有见过自已认识到错误,而自我责备的人呢。”

    雍也第六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古时以坐北朝南为尊位、正位。所以无论天子、诸候、卿大夫,当他作为长官司出现时,总是面南而坐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冉雍呀,可以让他担任某一部门或某一地方的长官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:“可也,简。”

    仲弓曰:“居敬而行简②,以临其民③,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大简乎?”子曰:“雍之言然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桑伯子:人名。有的学者认为,子桑伯子是鲁国人,即《庄子》中所说的“子桑户”,与“琴张”为友;又有人以为是秦穆公时的“子桑”(公孙枝),但皆无确考。②居:平时的做人,为人,居心。③临:面对,面临,这里含有治理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怎样。孔子说:“(他办事)简要不繁琐。”仲弓说:“以严肃的态度,简要的行事,来治理百姓,不也可以吗?(如果)立足于简约便利的立场而办事一切求简,岂不是太简单了吗?”孔子说:“我说得很对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①,今也则亡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颜渊死于鲁哀公十四年(前481年),年仅三十一岁。②亡:通“无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鲁哀公问:“你的学生中,哪个好学?”孔子答道:“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,不拿别人出气;也不再犯同样的过错。不幸短命死了,从此,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原思为之宰①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!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②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原思:孔子弟子原宪,字子思;之:用法同“其”,他的,指孔子而言。②邻里乡党:古代五家为邻,二十五家为里,五百家为党,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原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,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斛,他不肯接受。孔子道:“别推辞!多余的就给你的邻里同乡吧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仲弓,曰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①,虽欲勿用②,山川其舍诸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犁牛:杂色的耕牛;骍(xīng):赤色,周朝尚赤,祭祀时也用赤色性畜;角:形容词,角长得端正。②用:用作牺牲。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传》,仲弓的父亲的贱人,孔子却认为其子“可使南面”。古代祭祀牺牲不用耕牛及耕牛之子。孔子这番庆的意思是:耕牛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,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。那么。仲弓这样的人才,为什么因他父亲下贱而舍弃不用呢?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谈到冉雍,说:“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,整齐的角,虽然不想它作祭祀的牺牲,山川之神难道可以舍弃不用吗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①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②三月、日月:这类词语必须灵活理解,不要被字面拘束;前者指长时间,后者指短时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颜回呀,他的心能够长久地持有仁德,别的学生,只是偶然想起一下罢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季康子问①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”

    曰:“赐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赐也达②,于从政乎何有③?”

    曰:“求也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艺,于从政乎何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季康子:季桓子之子,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任鲁国正卿。孔子的弟子冉求,曾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。②达:明晓事理。③何有:有何困难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季康子问孔子说:“可以让仲由从政吗?”孔子说:“仲由呀,办事果敢,从政有什么困难呢?”

    又问:“端木赐能够从政吗?”孔子说:“端木易呀,他通晓人情事理,从政有什么困难呢?”

    又问:“冉求能让他从政吗?“孔子说:“冉求呀,他多才多艺,从政有什么困难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①宰。闵子骞曰:“善为我辞焉!如有复我者,则吾必在汶上矣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闵子骞:孔子学生闵损,字子骞,费(bì)故城在今山东费县。②汶上:汶(wèn),水名,就是山东的大汶河。汶上,汶水之北,暗指齐国之地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季氏叫闵子骞做他封地费邑的长官。闵子骞对来人说:“请好好地为我辞掉吧!如果再有人来找我,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以北(的齐国)去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伯牛有疾①,子问之,自牖执其手②,曰:“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有斯疾也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伯牛:孔子学生冉耕,,字伯牛。②牖(yōu):窗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伯牛生了病,孔子去慰问他,从窗子里握着他的手,痛惜地说道:“活不成了,这就是命吧!这样的人,竟得这样的病呀!这样的人,竟得这样的病呀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①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箪(dān)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颜回真是贤良呀!一竹篮饭,一瓢水, 住在狭小破旧的巷子里,别人都不堪那穷苦带来的忧愁,颜回却丧失他本来的快乐。颜回真是贤良呀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子夏曰:“女为君子儒①!无为小人儒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女:通“汝”,你。君子儒:指通晓周礼典章制度,道德品质,人格高尚的儒者;反之,就是“小人儒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对子夏说:“你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像君子一样的学者,不要做缺少道德修养的像小人一样的学者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游为武城宰①。子曰:“女得人焉其乎?”曰:“有澹台灭明者②,行不由径③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武城:鲁国城邑,在今山东费县西南。②澹台灭明:字子羽,孔子弟子,从子游答话语气来看,此时他还没向孔子受业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游做武城的长官,孔子道:“你在所管的辖区得到什么人才没有?”他道:“有个澹台灭明的,走路不挑小道,捷径,不是因为公事,从不到我屋里来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祝鮀:卫国大夫,字子鱼,能言善辩,又会阿谀逢迎,受到卫灵公的重用。②宋朝:宋国的公子朝。《左传》记载了他因美貌而惹起乱子的事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假如没有祝鮀的能言善辩,而仅有宋朝的美貌,在如今这年头恐怕难逃祸害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谁能出不由户①,何莫由斯道也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户: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谁能够处出不经门户,为什么没人从仁义的道上走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①,文胜质则史②。文质彬彬③,然后君子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质:质地,质朴、朴实内容,内在的思想感情;文:文采,华丽的装饰,外在的礼仪。②史:本义是宗庙里掌礼仪的祝官,官府里掌文书的史官。这里指像“史”那样,言词华丽,虚浮铺陈,心里并无诚意。含有浮夸虚伪的贬义。③彬彬:文质兼备相称,文与质互相融和、配合恰当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质朴胜过了文采,便像乡下人显得粗俗野蛮;文采超过了质朴,便像史官一样显得言辞浮夸。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,才像个君子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罔(wǎng)诬罔,虚妄,指不正直的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人活在世上,凭借的是正直;不正直的人也得以存活下来,那是他侥幸免于祸害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①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好(hào):喜爱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(对于学问、道德)懂得它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,爱好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趣的人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①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语(yù):说,告,讲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智力中等以上人的人,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;智力中等以下的人,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学问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樊迟问知。子曰:“民之义①,敬鬼神而远之②,可谓知矣。”问仁,曰:“仁者先难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务:从事于,致力于。

    ②远:动词 ,疏远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。孔子说:“一心一意使人民走向‘义’,严肃地对待鬼神之事,却并不接近,就可以算是聪明了。”又问怎样才算有仁德。孔子说:“仁人在付出努后才收获,这就是所谓仁德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知者乐水:水流动而不板滞,随岸赋形,与智者相似,故有此说。②仁者乐山:山形巍然,屹立而不动摇,与仁者相似,故有此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;“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,有仁德的人喜爱山。聪明智慧的人活跃,有仁德的人沉静。聪明智慧的人常乐,有仁德的人长寿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齐一变,至于鲁;鲁一变,至于道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“齐一变”的:“变”,进行政治改革,推行教化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齐国(的政治和教育)一经改革,便达到鲁国的程度;鲁国(的政治和教育)一经改革,便更进而合于先王之道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觚不觚①,觚哉!觚哉!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觚(gū):古代盛酒的器皿。这是孔子对当时事物名实不符发出的感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觚不像个觚,这算是觚吗!这算是觚吗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宰我问曰:“仁者,虽告之曰:‘井有仁焉①’。其从之也?”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②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③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仁:仁人。②逝:一去不返。③罔:诬罔,愚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宰我问道:“有仁德的人,如果告诉他,‘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。’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?”孔子道:“怎么能是这样呢?君了可以让他一去不返。却不可以陷害他;可斯骗他,却不可愚弄他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①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畔:通“叛”,背离,背叛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,再用礼节约束自己,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见南子①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曰:②“予所否者③,天厌之!天厌之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南子:“宋国的美女,卫灵公的夫人,行为淫乱,名声不好。当时,卫灵公年老昏庸,南子实际上操纵、左右着卫国的政权。她派人召见孔子,孔子起初辞谢不见,但因依礼当见,不得已才去见了南子。②矢:通“誓”,发誓。③予所否者:“所……者”,相当于“假如……的话”,古代用于誓言中。“否”,不是,不对,指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会见了南子,子路不高兴。孔子发誓说:“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,上天厌弃我!上天厌弃我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①甚至矣乎?民鲜久矣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中庸: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。中,折中,无过,也无不及,调和;庸,平常。其实就指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的了,大家已经丧失它已经很久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子曰:“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尧、舜其犹病诸①。夫仁者,已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②,可谓仁之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尧、舜:传说是上古两位贤明的君主,也是孔子心目中圣德典范。②近取譬:近,指切近的生活,自身。譬,比喻,比方。就自身打比方,推已及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说:“如果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百姓,又能周济众人,这个人怎么样呢?可以说是仁人吗?”孔子说:“何止是仁人,那必定是圣人了!尧、舜尚且因做不到这样而感到为难呢。作为仁人,自己想要立身,就要帮助别人立身;自已想要通达,就要帮助别人通达。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,推已及人,可以说这是实行仁德的方法啊。”

    述而第七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,窃比于我老彭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老彭:人名。有人变是商代的贤大夫, 有的认为指老子和彭祖两个,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,还有人说是孔子同时代的一个,众说纷纭,终无定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传授、阐述传统文化而不创建新说,信仰、热爱古代文化,我私下将自己比作老彭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①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徙(xǐ):迁移。这里有靠拢,“照着……做”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修养品德,不研究学问,听了正确的道理不能照着去做,有了错误不能改正,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甚矣,吾衰也!久矣,吾不复梦见周公①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周公:姓姬,名旦,周文王之子,周武王之弟。曾辅佐周成王执政,制定了周代的礼乐制度。是孔子所崇仰的古代圣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衰老得厉害啊!很长很长时间,都没有梦见周公了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①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艺:指六艺,指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种科目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;“立志在‘道’上,据守在‘德’上,依凭在‘仁’上,游乐在‘艺’中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自行束以上①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束:一束干肉(十条)。,干肉。古人初次见面时,带着礼物赠给对方,十条干肉是很薄的见面礼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自愿送我十条以上干肉(作见面礼)的,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

    子路曰:“子行三军①,则谁与?”

    子曰:“暴虎冯河②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,心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三军:周制天子六军,诸候大国三军,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。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,三军之名称,各国不同,有的称中军、上军、下军,有的称中军、左军、右军、这里统成军队。

    ②暴虎冯(píng)河:暴虎,空手和老虎搏斗;冯河,不借肋舟船涉河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对颜渊说:“出仕就行道于民,否则就藏道于身,等待时机,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!

    子路说:“(如果 )您统领军队,那么同谁一起共事?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空手斗虎,涉水过河,即便丢了性命也不后悔,我不与这样的人共事。我愿意同遇事警觉、喜欢谋划以求成功的人共事

    【原文】子之所慎:齐、战、疾①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齐:同斋,即斋戒。古人在祭祀前,必先整洁身心,以示虔诚。其内容包括沐浴更衣,不饮酒,不吃荤,不与妻妾同居等项,这叫斋戒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慎重对待的事是:斋戒、战争、疾病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在齐闻《韶》①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。“

    【注释】①《韶》:见《八佾篇》第二十五章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齐国听了《韶》乐,很长时间内连吃肉都觉得没有味道,说:“没想到(古人)创作的音乐,美妙到这般程度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冉有曰:“夫子为卫君乎①”了贡曰:“诺,吾将问之。”

    入,曰:“伯夷、叔齐何人也②?”曰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曰:“怨乎?”曰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“  出,曰:“夫子不为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卫君:指卫出以蒯辄。他父亲是卫灵公的太子蒯聩,曾因得罪灵公而避难到晋国。灵公死后,立蒯辄为国君;后来,晋国为了寻找机会侵略卫国,故意把蒯聩送回国去,争夺君位,遭到蒯辄拒绝。冉有所问即指此事。②伯夷、叔齐;商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。父亲临终曾定叔齐继位;父亲死后,叔齐遵循长子继位的惯例让位给伯夷,而伯夷不肯违弃父亲遗命,便逃走,叔齐也跟着一起逃走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冉有问道:“老师会偏向卫君吗?”子贡说:“好的,我去问他。”

    走进孔子屋里,(子贡)问;“伯夷,叔齐是怎样的人?”(孔子)答 :“古代的贤人。”又问:“(后来)他们心里怨恨吗?”(孔子)说;“他们追求仁而且得到了仁,又怨恨什么呢?”

    (子贡)出来后说:“老师是不会向着卫君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所雅言①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雅言:春秋时代各地语言并不统一,但仍有较大范围内通行的语言,即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“官话”,当时称为“雅言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有些场合用普通话,读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,主持行礼仪式时,都是用普通话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女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叶公:楚国大夫沈诸梁,字子高,因在叶(shè)地当长官,故称叶公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叶公向子路子解孔子的为人,子贡没有回答他。孔子(得知后)说:“你为什么不说,他的为人呀,发愤用功忘了吃饭,心境愉乐忘了忧愁,连暮年就要到了也不觉得,如此而已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,门人惑。子曰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,唯何甚?人洁已以进,与其洁也,不保其往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互乡:地名,所在地已无可考证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互乡人难以同他们讲理。但互乡的一个少年得到了孔子接见,弟子们感到疑惑。孔子说:“赞成人家进步,不赞成人家退步,何必做得过分呢?人家洁身自好以求进步,就应当赞成他这一点,不能老是计较他的过去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陈司败问:“昭公知礼乎①?”孔子曰:“知礼”。

    孔子退,揖巫马期而进之②,曰:“吾闻君子不党,君子亦党乎?君取于吴,为同姓,谓之吴孟子③。君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

    巫马期以告。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陈司败:陈国大夫。司败,官名:一说是齐人,姓陈,名司败。昭公:即鲁昭公,鲁国国君。②巫马期:姓巫马,名施,字子期:孔子的弟子。③古代礼法规定“同姓不婚”。鲁国与吴国同为姬姓国家,按礼法鲁君不能娶吴国女子为婚。又,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呼,一般是在她自已姓的前面加上她自已国家的国名。鲁昭公所娶的吴国女子,本当称“吴姬”,鲁昭公为掩饰自己违背“同姓不婚”的错误,便将这个女子改称为吴孟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陈司败问孔子:“昭公懂不懂礼?”孔子说:“懂。”

    孔子出来后,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,请他上前来,对他说:“我听说君子不袒护人,(难道)君子也会袒护吗?鲁君从吴国娶妻,是和自己同姓,(于是改)称她吴孟子。如果鲁君也算懂礼,那还有谁不懂礼?”

    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。孔子说;“我孔丘真幸运,只要有过错,别人就会让我知道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疾病,子路请祷。了曰:“有诸?”子路对曰:“有之。《诔》曰①:‘祷尔于上下神祗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祷久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《诔》(lěi):向鬼神祈祷的文章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病重,子路请求(代老师)祈祷。孔子说:“有这么做的必要吗?”子路回答说:“有的。《诔》文上说:‘替你向天地之神祈祷。’”孔子说:“我早就祈祷过了。”

    泰伯第八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泰伯①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泰伯:周太王的长子。太王有三子,长泰伯,次仲雍,次季历。那时商势日衰,周日强大;季历又生子昌,有圣德,太王因有翦商的志,而泰伯不从,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;泰伯知道太王的意思,遂同仲雍逃至吴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泰伯可称得上有极高的德行了,再三把天下让出去,百姓还没有寻出他推让的痕迹来称赞他呢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①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葸:是畏怯。②绞:急切,焦虑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谦恭而无礼,反而劳苦;谨慎而无礼,反而畏怯;勇往而无礼,就生出祸乱;爽直而无礼,就觉得急切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君子①笃②于亲,则民兴③于仁;故旧不遗④,则民不偷⑤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君子:指在上的。②笃:厚。③兴:起。④遗:忘。⑤偷: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君子厚待至亲,民众就兴起仁爱之心;君子不遗忘从前相交,民众就不做偷薄之事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①予足!启予手!《诗》②云,‘战战兢兢③,如临深渊④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!小子⑤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启:是开,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,不敢毁伤,所以叫学生开了被一看。②《诗》:《诗经·小旻篇》。③战战兢兢:战战,是恐惧;兢兢,是戒谨。④渊:是潭。⑤小子:是对学生的称呼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生了病,差人召门下弟子都来到床前,吩咐道:“打开被,看看我的脚,打开被,看看我的手,《诗经》上说:“‘战战兢兢,如同站在深潭边的怕坠落,如同踏在薄冰上的怕沉陷。’从今以后,我才晓得可免损伤呢!你们学生听着呀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有疾,孟敬子①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②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④,斯远鄙倍⑤矣。笾豆⑥之事,则有司⑦存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孟敬子:是鲁大夫,名捷。②贵:是重。③暴慢:暴,是暴躁;慢,是傲慢。④辞气:辞,是言语;气,是声气。⑤鄙倍:鄙,是粗陋;倍,同背。是背谬。⑥笾豆:笾,是竹编的祭器;是林编的祭器。⑦有司:有职务的官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生病了,孟敬子来慰问。曾子说道:“鸟到将死时,它的鸣声就哀; 人到将死时,他说话就善。上位的君子,所贵重的道理有三件:一动容貌,就离开暴躁傲慢了;端正颜色,就接近诚信了;发出言语声气,就离开粗陋背谬了。至于笾豆琐屑的事情,自有专管的人在那里照料呢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曰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①——昔者吾友②,尝从事于斯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校:是计较。②友:指颜渊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说:“自己能的,不自以为能,还要去问那不能的;自已本领多,不自以为多,还要去问那本领少的;有了学问,像没有学问似的;学问充实,像学问空虚似的;有人触犯,却不和他计较;从前我的好友,曾在这些方面用功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①,可以寄百里之命②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——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六尺之孤:六尺,是身材幼小;孤,是孤儿。六尺之孤,指一国幼主②命:是政令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说:“可以属托他六尺的孤儿,可以委托他百里的政令;关键时刻不能改变他的志向:可算得君子么?可以算得君子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①,任②重而道③远。仁以为已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弘毅:弘,是宽广;毅,是坚强。②任:是担当。③道:是路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曾子说:“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,意志坚强,提当很重,路途又很遥远。以仁为自已的责任,不也很重的担当么?直做到死才罢休,不也很远么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兴①于《诗》②;立于礼③;成于乐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兴:是起。②《诗》:古人作《诗》,触景生情,都是眼前道理;而且音韵悠杨,百人吟咏,最易感人。③礼:礼以恭敬为本,而且事事都立个规矩,可以固人肌肤的会,筋骸的束。④乐:古人作乐,取法天地阴阳,造成律吕;而律吕音节都应合阴阳和气;最能养人性情,消融人欲的渣滓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兴起向善的志气在《诗》上;立定做事的脚跟在礼上;成就天然的工夫在乐上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①,不可使知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之:指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对于民众,只能引导他到人人应该走的道路上,却不能叫他懂得其中所以然的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好勇疾①贫,乱也。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疾:是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好力斗勇,厌恨贫穷,必致作乱了。人如若不仁,厌恨太过,必然致乱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,使骄②且吝③,其余不足观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才美:智能技艺的美。②骄:矜夸。③吝:鄙啬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如有周公的那样精湛的才艺,但使他矜夸自大而且鄙啬,其余的才艺,也都不足看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三年学,不至①于谷②,不易得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至:朱注疑当作志。②谷:是禄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学习三年,却无志向在俸禄上,这种人是不容易得到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笃①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②,无道则隐③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笃:是真切。②见:是出仕。③隐:是隐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真切的信这道理,又须专心好学;拼死去守这道理,又须谋划妥善。危险的国家不进去,混乱的国家不居住。天下若是有道,就出仕;若是无道,就隐居。遇着国家有道,如果贫穷而且卑贱,是可耻的;遇着国家无道,如果富足而且尊贵,也是可耻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①其政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谋:非泛论,乃商度可否,条陈利害,有参与意。若君大夫虚心下问,理应直言相告,此外都不必代谋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在他的职位,不可参与他的政事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师挚①之始②,《关睢》之乱③,洋洋④乎盈⑤耳哉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师挚:是鲁国乐师,名挚,又名乙。②始:挚初做乐师。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时,适师挚在官之初。③乱:乐的末章。④洋洋:美盛的意思。⑤盈:是满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师挚初做乐师的时候,从初奏到《关睢》那首诗的末章,极盛极好的声音啊!竟充满了耳朵啊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①而不愿②,悾悾③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侗:音通,是无知。②愿:是谨厚。③悾悾:音空,是无能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疏狂而不直爽; 无知而不谨厚;无能而诚信,我不知他是何等人呢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学①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学:兼知行作一顿,贯下七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人的为学,不仅像赶路一样总是觉得赶不上,还恐怕落后失误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巍巍①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②焉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巍巍:是高大的样子。②不与:是不相关。是说不以位为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高大啊!舜、禹有了天下,竟不以为意呢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①天为大,唯尧则②之。荡荡③乎民无能名④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⑤乎其有文章⑥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唯:是独。②则:是准。③荡荡:是广远。④名:是称。⑤焕:光明的样子。⑥文章:像礼乐制度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大的很啊!尧的做君上呢!高大啊!只有天是大的,只有尧能够与天相匹,远得很啊!民众直无从能够称扬他呢。高大啊!他有作成的功业呢;光明得很啊!他有德量中发出的文章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。武王曰:“予有乱臣十人②。”孔子曰:“才难③,不其然乎!唐虞④之际⑤,于斯⑥为盛⑦;有妇人焉,九人而已。三分天下有其二⑧以服侍殷。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五人:是禹、稷、契、皋陶、伯益。②予有句:见《书经·泰誓中》。乱,是治:址人,是周公旦、召公爽、太公望、毕公、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公适,还有一人是王后姜氏。③才难:是古语。④唐虞:尧舜有天下的号。⑤际:交会之间。⑥斯:指十乱。⑦盛:贴唐虞谥。⑧三分句:文王率领商朝的畔国去服事纣,那时天下归文王的有六州,是荆、梁、雍、豫、徐、扬;只有青、燕、冀三州尚属纣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舜有五个臣,那天下就太平。武王说:“我有治天下的十个臣子”孔子论到这事,说道:“古人常说人才的难得,不是诚然的么!唐虞两朝交接的时候,比周的十人算是盛;但十人内有一妇人,其实只有九个了。文王在位时候,三分天下,有了二分,还服侍殷朝;周朝的德,可说得极上的德呢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禹,吾无间①然矣。菲②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③,恶衣服④而致美利黻冕⑤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⑥。禹,无吾间然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间:是漏缝。②菲:音匪。是薄。③致孝鬼神:是说享礼丰洁。④衣服:常服。⑤黻冕:黻,音弗。是蔽膝。冕,面上是冠。都是祭服。⑥沟洫:是田间水道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大禹,我找不出他的纰漏呢。饮食极菲薄,到祭祀鬼神时,却极孝顺;衣服极粗恶,到祭祀时所用的黻冕,却极华美;宫室极卑陋,对民间田间沟洫,却尽力开通。大禹,我找不出他的纰漏呢。”

    子罕第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罕①言利与②命③,与④仁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罕:少。②与:连词,和。③命:天命,上天的意志和命令。④与:动词 ,赞许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很少谈到功得和天命,却称赞仁德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达巷①党②人曰:“大哉孔子!博学而无所成名。”子闻之,谓门弟子曰:“吾何执③?执御乎?执射乎?吾执御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达巷:地名。②党:五百户人家居住的地方。③执:掌握,指掌握专门的技能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达巷乡里有人说:“孔子真伟大啊!学问渊博,但是没有什么可出名的专长。”孔子听了这话便对学生们说:“我干什么呢?驾车吗?射箭吗?我驾车好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麻冕①,礼也;今也纯②,俭③,吾从众。拜下④,礼也;今拜乎上⑤,泰⑥也。虽违众,吾从下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麻冕:麻布制成的礼帽。②纯:丝绸。③俭:俭省。当时做麻冕的麻布,规定要用二千四百根订线织成二尺二寸宽(约合现在的一尽五寸),很费工,反不如用丝线俭省。④拜下:臣见君,先在堂下拜(磕头),君打招呼后才到堂上拜。⑤拜乎上:臣见君,不先在堂下拜,而直接到堂上拜。⑥泰:过,这里指不够尊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用麻布制成礼帽,是符合礼仪的。现在大家都用丝绸来做,这样比较节俭,我赞同大家的做法。臣见君主先在堂下叩拜然后再到堂上叩拜,这同样是符合礼仪的。而现在直接在堂上叩拜,就显得不够尊重了。尽管有违背大家普通的做法,我还是要先在堂下叩拜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绝①四。毋意②,毋必③,毋固④,毋我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绝:断绝,杜绝。②意:同“臆”,臆测,主观地推测。③必:必定,必然,这里指绝对化,妄下断语。④固:固执,坚持已见,不肯改变,即固执已见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杜绝了四种弊病。提倡:思考不要凭空臆测,说话不要妄下断语,为人不要固执已见。处事不要我行我素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畏于匡①。曰:“文王②既没③,文不在兹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④不得与⑤于斯文也。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⑥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子畏于匡:畏:拘禁。匡:地名。孔子支陈时经过匡地,被匡地的人周困。②文王:周文王,姓姬,名昌,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。③没:同“殁”,死去。④后死者;孔子自称。⑤与:这里同“举”,掌握的意思。⑥如予何:奈我何,把我怎么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被拘禁在匡地,说:“周文王死了以后,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是我在整理吗?社会要想毁灭这些文化遗产,那我就不能掌握它了。社会要是不想毁灭这些文化遗产,那匡人又把我怎么样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太宰①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圣者与?何其多能也?”子贡曰:“固天纵②之将圣,双多能也。”子属之,曰:“太宰知我乎!吾少也贱③,故多能鄙事④。君子多乎哉? 不多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太宰:官名,掌管国君宫延事务的官。②纵:让,使。③贱:地位低微。④鄙事:鄙:谦辞,如鄙人,鄙见,这里的“鄙”可不译。事:技艺。另外,鄙还有“卑贱”的意思,“卑贱”旧时指出身或地位低微,并无卑鄙下贱之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太宰问子贡说:“孔夫子是位圣人吧?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?”子贡说:“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,而且使他多才多艺的。”孔子听到这件事说:“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?我少年时位低微,所以学了一些谋生的支艺。拥有这些技艺的君子多吗?是不会多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牢①曰:“子云:‘吾不试②,故艺③’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牢:姓琴,名牢,字子开,一字子张,春秋时期卫国人,孔子的学生。②试:被任用,即做官。③艺:技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牢说:“孔子说过:‘我年轻的时候没有被任用,所以才学了一些技艺’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①问于我,空空如也②。我叩③其两端④而竭⑤焉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鄙夫:鄙人,知识浅陋的。②空空如也:形容什么也没有的样子。这里指无知的样子,③叩(kòu扣):叩问。探究。④两端:两头,指正反、始终、本末、一下等两方面。⑤竭:穷尽,尽力探究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有知识吗?没有知识。有个知识浅陋的人问我,我对于他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,但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竭力探究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凤鸟①不至,河不出图②,吾已矣夫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凤鸟:即凤凰,雄性叫作凤,雌性叫作凰,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。传说凤凰在舜做天子时飞来过,文王时在歧山鸣叫过。它的出现象征着“圣王”将要出现,预示着圣明之世的到来。②河不出图:传说上古伏羲时代,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。它的出现象征着“圣王”将要出现,预示着文明之祥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凤凰不来了,黄河也不出现八卦图了,我这一生到此为止了吧?“【原文】子见齐衰①者、冕衣裳者②与瞽者③,见之,虽少④,必作⑤;过之,必趋⑥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齐衰(zīcuī咨崔):丧服。②冕衣裳者:冕:官帽;衣:上衣;裳:下服,这里指礼帽、礼服。③瞽(gǔ古)者:盲人,这里指乐师。④少:少年。⑤作:站起来,表示敬意。⑥趋:快乐走,表示敬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遇见治丧的人、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,尽管对方年轻,也一定要站起来;在这些人面前走过时,一定加快步伐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颜渊喟然①叹曰:“仰之弥②高,钻③之弥坚;瞻④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⑤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,既竭吾才。如有所立卓尔⑥。虽欲从之,末由⑦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喟(kuì溃)然:叹息的样子。②弥(mí迷):更加,越发。③钻:钻研。④瞻(zhān沾):视,看。⑤循循然:有次序的样子。⑥卓尔:高大的样子。⑦末由:末:无、没有。由:途径,这里是办法的意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颜渊感叹道:“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,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;看着好像在前面,忽然又像在后面,简直叫人难以捉摸。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教导我,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,又用各种礼节引导我的行动,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,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,虽然想要攀登上去,却没有办法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疾病①,子路使门人为臣②。病闲③,曰:“久矣哉,由之行诈④也!无臣而为有臣。吾谁欺?欺天乎!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,无宁死于二三子乎?且予纵不得大葬⑤,予死于道路乎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病:这里指重病。②为臣:臣,指家臣。孔子当时已不是大夫,没有家臣,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,准备以大夫之礼安葬孔子。③闲(jiàn见):同“间”间隙,这里指病势转轻。④诈:弄虚作假,欺诈。⑤大葬:奴隶主贵族死后举行的隆重葬礼,这里指大夫的葬礼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病重,子路派自己的学生去做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。后来孔子的病好一些,便说:“很久了吧!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骗人的勾当了!我明明没有家臣却一定要装作有家臣。我骗谁呢?骗老天爷吗?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,还不如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。再说,我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,难道我就会死在道路上吗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贡曰:“有美玉于斯,韫椟①而藏诸?求善贾?”子曰:“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贾者也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韫(yùn) 椟(dú):韫,收藏。椟,匣子。韫椟:即收藏在匣了里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子贡说:“这里有一块美玉,是把它收藏在匣子里,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?”孔子说:“卖掉吧!卖掉吧!我正等侍识货之人呢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欲居九夷①。或曰:“陋②,如之何?”子曰: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九夷(yí移):是对我国东部地区兄弟民族的总称。②陋:陋俗,不好的风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个地方去居住。有人说:“那里风俗鄙陋,怎么办呢?”孔子说:“君子住在那里,还有什么陋俗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自卫反鲁①,然后乐正,《雅》,《颂》②各得其所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自卫反鲁:孔子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国回鲁国,结束了十四年的游说生活。②《雅》、《颂》:《雅》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《颂》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从卫国回到鲁国,然后对乐曲进行了校正,《雅》和《颂》都得到相应改善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出则事公卿①,入则事父兄,丧事不敢不勉②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公卿:指国君和大臣。②勉:努力去办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在外侍奉国君大臣,在家孝敬父母兄长,对丧事不敢不努力置办,喝酒不醉倒,我对这些事会有什么困难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在川上①曰:“逝者如斯夫②,不舍③昼夜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川上:河边。②夫(fú扶):语气词。③舍:止,停留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河边上说:“消逝一切就像这河水一样啊,昼夜不息啊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色:女色,美色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像爱好美色那样的人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①,止,吾止也。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篑(kuì溃)装土的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譬如用土堆山,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,停止,是自已要停止的。譬如用土平地,即使倒了一筐土 ,前进,也是自己要前进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语之而不惰①者,其回也与②!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惰:懒惰。②与:同“欤”语气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(谈到颜渊时)说:“听我讲话而不懒惰,这个人就是颜回吧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谓颜渊曰:“惜①乎!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惜:可惜,为品德高尚的学生颜渊早逝而感到惋惜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谈到颜渊时说:“可惜这个人死了!我只看见他不断进步,从没有见他停止过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苗①而不秀②者有矣夫③!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苗:出苗。②秀:植物吐穗开花。③夫(扶fú):语气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出苗而不吐穗扬花的庄稼是有的!吐穗扬花而不灌浆结果的庄稼也是有的!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后生①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②也已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后生:指青少年。②畏:敬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后生是可敬畏的,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?然而如果他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,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法语之言①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巽与之言②,能无说乎?绎之为贵。说而不绎③,从而不改,吾末之何也已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法语之言:“法”指礼仪规则。“法语之言”指合乎礼的话。②巽(xùn逊)与之言:巽:谦逊。与:称许。“巽与之言”指顺耳好听的言词。③绎(yì亦):本指抽丝,这里指分析鉴别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符合礼的话,能不听从吗?既然听从,那么,只有按礼的要求改正自己的行为才是可贵的。顺耳好听的话,谁能听了不高兴呢?但只有分析辨伍才是可贵的。只是高兴不去分析,只是听从而不去改正,我拿这种人实在没有办法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主①忠信,毋②友不如已者,过③则勿惮④改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主:主动接近。②毋:不要。③过:过失,过错。④惮(dàn)但:害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主动接近忠信的人,不要结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,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三军①可夺帅也,匹夫②不可夺志③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三军:“是当时大国所拥有的军队,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个人。②匹夫:一个人。③志:志向,意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,一个人的意志是不能强加改变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②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‘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③?’”子路终身诵之。子曰:“是道也,何足以臧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衣(yì艺)敝缊袍:衣:动词,穿。敝:坏。缊(yùn孕):旧的丝棉絮。敝缊袍:指破旧的丝棉袍子。②衣狐貉(hé禾)者:穿狐貉皮袍的人。③不忮(zhì志)不求,何用有臧(zāng胜):见《诗经·邶风·雄雉》篇。怯:嫉妒。求:贪求。臧:善,好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穿着破旧丝棉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袍的人一起站着,而不认为耻辱的,大概只有仲由吧?《诗经》上说:“‘不嫉妒,不贪求,有什么不好呢?’”子路听后,终日诵读这两句诗。孔子又说:“这么一点道理,哪里够得上好呢?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到了寒冷的季节,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知①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知:同“智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聪明的人不会困惑,仁德的人不会忧愁,勇敢的人不会畏惧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子曰:“可与①共学,未可与适②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可与立,未可与权。‘唐棣之华,偏其反而,岂不尔思?室是远而。③’”子曰:“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?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与:与之,介实结构作状语,宾语省略。②适:往,这里是达到、学到的意思。③唐棣(dì弟)之华四句:出处现已无法查考。唐棣又写做棠棣、常棣,是一种果树。华:花。一般树木开花都是先合后开,唐棣开花却先开后合,违反常规,故说“反而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说:“可以同他一起学习,未必可同他一起学道;可以同他一起学道,未必可以同他一起守道;可以同他一起守道,未必可以同他一起权衡轻重。古侍说:‘唐棣树的花,摇摆着先开后合。难道我不思念你?你住得太远了。’”孔子又说:“没有思考前面的道理吧,要不怎么会以为权衡轻重,克已奉以离道太远了呢?”

    乡党第十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①,似不能言者。其在宗庙朝延,便便言②,唯谨尔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恂恂(xún):信实谦卑,温和恭顺,而郑重谨慎的样子。②便便(pián):擅长谈论,善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在家乡,非常诚信谦卑、温和恭顺,似乎是不善于讲话的人。(但是)在宗庙祭祀、在朝延会见君臣的场合,他非常善于言谈,辨论详明,只是比较谨慎罢了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朝,与下大夫言①,侃侃如也;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②。君在,踧御了③,与与如也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下大夫:周代,诸候以下是大夫。孔子当时的地位,属下大夫。②訚訚(yín):和颜悦色,而能中正诚恳,尽言相诤。③踧御(cù jí):恭敬而又不安的样子。④与与:慢步行走,非常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上朝时,同下大夫交谈,露出和气愉快的样子;与上大夫交谈,显出恭敬温和的样子。君主临朝时,显出恭敬谨慎、威仪适中的样子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君召使摈①,色勃如也②,足躩如也③。揖所与立,左右手,衣前后,襜如也④。趋进,翼如也。宾退,必复命曰:“宾不顾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摈(bìn):通“傧”,古代称接此招待宾客的负责官员。这里用作动词,指国君下令,使孔子去接待外宾。②勃如:心情兴奋紧张,脸表现得庄重矜诗。③躩(jué):快步前进,脚旋转而表敬意。④襜(chān):衣服整齐飘动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国君下令使孔子接待外宾,孔子的脸色立刻庄重起来,向同他站在一道的人作揖时,时而向左拱手,时而向右拱手,衣服前后摆动,都很整齐。他快步向前时,姿态像要展翅飞翔的小鸟。宾客走了以后,一定向国君回报说:“宾客已经不回头看了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入公门,鞠躬如也,如不容。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①。过位②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,其言似不足者。摄齐升堂③,鞠躬如也,屏气似不息者。出,降一等④,逞颜色,怡怡如也。没阶,趋进,翼如也。复其位,踧踖如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阈(yù):门限,门槛。②过位:按照古代礼节,君王上朝与群臣相见时,前殿正中门屏之间的位置是君王所立之位。到议论政事进入内殿时,群臣都要经过前殿君王所立的位子,这时君王并不在,只是一虚位,但大夫们“过位”时,为了尊重君王,态度仍必须恭敬严肃。③摄齐:摄,提起,抠起。齐(zī),衣服的下襟、下摆、下缝。朝臣升堂时,一般要双手提起官服的下襟,离地一尽左右,以恐前后踩着衣襟导致倾跌失礼这种动作称为“摄齐”。④降一等:从台阶走下一级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进入朝延大门时,总是恭敬谨慎的样子,好像不容自己进去似的。不停立有门的中间,步行不踩门槛。经过国君空着的座位时,脸色顿时庄重起来,步子加快,话音放低,像说话力气不足似的。提起衣摆上堂,谨慎小心的样子 敛身憋气,像停住了呼吸一般。从堂上退出,走下了一级台阶,脸色才舒展开来,显得轻松愉快。走完台阶,快步向前走,像鸟儿展翅一样。回到自己座位,依然显出恭敬谨慎的样子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执圭①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②如有循。享礼③,有容色,私觌④,愉愉如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圭(guī):一种上圆下方的长条形玉器。举行聘、祭祀、丧葬等礼仪大典时,帝王、诸候、大夫手里都要拿着这种玉器。依不同的地位身份,所拿的圭也各有不同。这里指大夫出使到别的诸候国去,手里拿着代表本国君主的圭,作为信物。②蹜蹜(sù):形容脚步细碎紧密,一种小步快走的样子。③享礼:向对方贡献礼品的仪式。享,献。④觌(dí):见面,会见,以礼相见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奉命出使到别的诸候国,举着圭,小心谨慎,好像举不动的样子。向上举好像作揖,放下来好像递给别人东西。脸色庄重而昂扬,好像战战兢兢;迈步又小又快,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。在赠送礼品的仪式上,显出和颜悦色。(以个人身份)私下会见时,满脸笑容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齐①,必有明衣②,布。齐必变食③,居必迁坐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齐:通“斋”,斋戒。②明衣:指斋戒期间沐浴后所换穿的贴身衣服。③变食:改变平常的饮食,特指不饮酒,不吃荤,不吃葱蒜韭等有异味的东西。④居必迁坐:住处要从内室(平时的卧室)迁到外室,不与妻妾同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斋戒时,一定要有洗澡后换穿的干净内衣,要用布做的。斋戒时,一定要改变饮食,一定要另居一室,不与妻妾同房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食不厌精①,脍不厌细②。食饐而鍻③,鱼馁面肉败④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 不食。不时⑤,不食。割不正,不食。不得其酱,不食。肉虽多,不使胜食气⑥,唯酒无量,不及乱。沽酒市脯不食。不撤姜食。不多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不厌:不厌烦,不排斥,不以为不对。②脍(kuài):细切的鱼肉。③饐(yì):食物长久存放,陈旧了,霉烂变质了;鍻(ài):食物放久变了味,馊了。④馁(něi):鱼类不新鲜了,腐烂了;败:肉类不新鲜了,腐烂了。⑤不时:不到该吃的时候,指吃饭要定时。一说,不吃过了时的、不新鲜的蔬菜。另说,不到成熟期的粮食、果、菜,不能吃,吃了会伤人。⑥气:通“饩(xì)”,粮食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饮食不怕作得精,鱼肉不怕切得细。粮食陈旧变味了,鱼不新鲜了,肉腐烂了,就不再食用。食物的颜色变了,不吃。有难闻的味道了,不吃。烹煮的不得当,不吃。不到该吃的时候,不吃。不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,不吃。酱、醋和料放得不适当,不吃。每逢宴席肉虽然多,却不要超过主食的数量。唯独酒无限量,但不能喝到昏醉的程度。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。 不去掉姜。不要多吃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乡人饮酒①,杖者出②,斯出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乡人饮酒:此指乡饮酒礼,古代在乡里举行的一种礼仪,这种礼仪突出敬老的主题。②杖者:拄拐杖的人,即老人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行乡饮酒礼后,(孔子)等老年人先离席了,自己才出去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乡人傩①,朝服而立于阼阶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傩( nuó):古代在腊月里举行的迎神赛会、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。②阼(zuò):大堂前面靠东面的台阶。这里是主人站立以欢迎客人的地方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本乡的人们举行迎神赛会驱疫逐鬼仪式时,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立在家庙东面的台阶上,以免惊吓到先祖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问人于他邦①,再拜而送之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问:问候,问好。这里指托别人代为致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孔子)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它诸候国的朋友时,必定躬身下拜,拜两次,才送走所托之人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厩焚①。子退朝,曰:“伤人乎?”不问马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厩(jiù):马棚,马房。后也泛指牲口房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马棚失火焚毁了。孔子从朝延回来,问;“伤到人了吗?”却不问马的情况如何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君赐食,必正席先尝之。君赐腥①,必熟而荐之②。君赐生,必畜之。侍食于君,君祭,先饭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腥:生肉。②荐:供奉,进献。这里指煮熟了肉先放在祖先灵位前上供,表示进奉。本章所述各种作法,都是表示敬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国君赐给食物,孔子一定摆正坐席,先尝一尝。国君赐给生肉,一定煮熟了供奉祖先。国君赐给活的牲畜,一定饲养起来。以示珍惜国君的恩惠。陪同国君一起吃饭,当国君饭前行祭礼时,自己先吃饭不夹菜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朋友死,无所归①,曰:“于我殡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归:指后事的安排,如装殓、发丧、埋葬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朋友死了,没有亲属给他办丧事,孔子说:“由我来操办吧。”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寝不尸,居不客①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居:坐。客:宾客,这里用作动词,指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郑重地坐着——两膝平跪,挺直腰板,审一种比较费力的姿势。这一句,有的版本是“居中容”。意思则成为:平日居家可以随便一点,不必像祭祀或接待宾客时那样拘谨,使自己的容貌仪态十分郑重严肃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孔子)睡觉时不是像死尸那样直挺挺的躺着,平日在家坐着,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那样神情严肃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升车,必正立,执绥①。车中不内顾,不疾言,不亲指②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绥(suí):车上绳子登车时作拉手用。

    ②不内顾:《鲁论语》无“不”字。内顾即收敛视线,不乱看之意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孔子上车时,一定先站正了身子,拉住扶手上的索带再登车。在车上不四处乱看,不急促地高声说话,也不用手指指点点。

    【原文】

    色斯举矣①。翔而后集。曰:“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!”子路共之②,三嗅而作③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①色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