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黄河岸,南北四百里,东西千余里。一望平川,无山陂溪涧之险,耕种市廛,花柳蔬圃,与中国无异。”
阿勒坦汗国境内的汉人将阿勒坦汗国意译为——“金国”,将阿勒坦汗意译为——“金汗”。
金国不仅农业发达,基础建设也持续发展。嘉靖二十五年(1546年),阿勒坦汗派人到边境招收木工、画工、铁工,“往丰州盖城”。嘉靖三十六年,修建五座塔和八大板升。嘉靖四十四年“修大板升城”。隆庆六年(1572年),仿元大都建库库和屯。
金国的汉人知识分子为阿勒坦出谋划策,制定规章,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——史称《阿勒坦汗法典》,又称《金汗法典》。
隆庆四年(1570年),阿勒坦汗的孙子因为一个女人突然叛逃到大明的大同镇要求“政治避难”,这一事件深刻地改变了阿勒坦和大明朝的长期敌对关系。
双方剑拔弩张的同时开始谈判,最终的结果就是史上的“隆庆议和”、“俺答封贡”(明朝将阿勒坦音译为俺答)。
明朝交还阿勒坦汗的孙子,阿勒坦汗则引渡九名白莲教高级领导。
明朝开放十一处边市作为“市赏”,阿勒坦接受明朝的册封为“顺义王”,每年冬至接受大明朝颁发的历法。
金国中的汉人自此称阿勒坦汗国为——“大明金国”。
大明朝对阿勒坦往来汉语文书中,亦称其为“金国”,故而“金国”的叫法得到了官方认可。
阿勒坦汗晚年慈悲为怀,皈依了主张“不杀生”的黄教——藏传佛教格鲁派。
阿勒坦汗国成为爱好和平的国家,长城内外“无用兵之患,沿边旷土皆得耕牧”,“民老死不识兵革”。
大明金国经济建设蒸蒸日上,大明朝的铁匠、木匠、柳匠、毛毛匠、首饰匠、毡匠、画匠以及小商小贩涌入,使“金国”的手工业和商贸得到空前发展,是当时游牧地区中最发达地方。
大明朝的“译者”,把字谱、孝经翻译成蒙语,亲自悉心教导阿勒坦汗的子孙学习汉字的同时接受大明文化。相当多的胡人,都取了蒙汉双名,阿勒坦汗的一支后裔,取汉姓“金”,还排了汉字族谱,一直延续到后世几百年。口内的贫苦百姓举家出塞,络绎不绝迁往金国。出边的汉人不少改用蒙古名,还娶蒙古族妇女为妻,子女多取蒙古名,如刘巴特尔。
夷汉杂处的大明金国持续了六十年的和平兴盛,一直到五年前(1627年,崇祯登基年)被灭国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参考资料(与情节无关,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)
被“遗忘”的大明金国
因为另一个金国最终当政的原因,本章所述的大明金国,被历史选择性的“遗忘”了。
但毕竟只是几百年前的事情,还是有许多铁证,在提醒后人那段和平时光。
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的美岱召,1565年主持兴建的,初为阿勒坦汗国的都城,1606年改建成寺庙。美岱召大门匾额上面刻有“皇图巩固、帝道咸宁、万民乐业、四海澄清”,落款“大明金国丙午年戊戌月己巳日庚午时”,时间换算后是万历三十四年(公元1606年)。
有人非说,这里的大明金国中的“大明”,不是大明朝,而是“大光明”的意思。这是不顾历史环境的硬拗。举个例子反驳一下:在天安门上挂块匾,上刻“美国”两个大字,然后说这是“美丽中国”的意思,有谁会信,有谁敢刻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参考资料(与情节无关,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)
土默特的金姓蒙古人
现代土默特分为东西两支,西土默特在呼和浩特老家,东土默特在辽宁。公元1629年,皇太极将部分土默特人东迁入辽东大清老家自己眼皮底下看管起来。从皇太极到康熙初年,清政府将土默特青壮年“共迁入辽东72750人,并设两固山”,地域为现在辽宁北票、朝阳地区和现在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。东西土默特都有金姓蒙古人,大部分老辈金姓土默特人都有蒙汉两个名字,而取汉式姓名时,都按字谱取名,而且所排字谱相同。东土默特金氏先人留下的一些口传:“东土默特的金姓蒙古人是从归化城迁来的,与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宗”,“金姓蒙古人的祖上是台吉”,“金姓蒙古人之间不得通婚”。他们还说:“祖上在归化城居住时,天气晴朗的时候,站在房顶上可清楚地看到南边的一座大土堆(昭君墓)等;西土默特金姓老人也有相似的口传,如:“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为一家”,“早年金姓蒙古人在土默特原有十三门子,后往东、往北迁走了几门子”。根据上述两地相互印证的口传,可以确定东西土默特金姓蒙古人是同祖同宗,他们均系俺答汗的后裔。